智能科技

智能科技让睡眠变得好

每天有24小时,通过智能科技来提升工作效率变的非常迫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如果不用花6-8个小时在睡觉上,说不定就能建成。

根据今年由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全球睡眠状况及睡眠认知最新调查数据》来看,全球六成以上成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对于中国的90后来说,睡眠问题似乎更为严峻:喜欢熬夜的中国年轻人,只有17.5%能做到早睡早起,且约七成的人都是被动起床;仅有24.5%的人表示自己的睡眠是“安逸舒适”或“甜美”状态。睡眠低质量带来的精神不济,又加剧了难以入睡、熬夜从而难以醒来的恶性循环。

2018年末,有人在2019年的愿望清单上写下了“不熬夜”这一项;也有人正在探索用高科技来让睡眠这件事变得高效。蜗牛睡眠的创始人高嵩显然是后者。



睡眠大数据能帮我们知道很多

高嵩最初对于创立蜗牛睡眠的设想,是要研发一款和大脑贴合的硬件,它的形态可能是枕头或是头盔,基于脑电波数据来衡量睡眠质量,建立一个睡眠的评价系统。高嵩将它称为“睡眠压缩仪”,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它的作用来压缩睡眠时间但仍然可以保持白天的精力旺盛,以此来解决睡眠质量不高同时又觉得把时间放在睡眠上“不划算”的痛点。

在开始接触睡眠健康行业之后,高嵩逐渐了解到,普罗大众对“睡眠有节律”这件事已经有了普遍的认知,知道睡觉有深度和浅度之分,但这样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对字面意思的理解。

对于改善睡眠,高嵩是这样理解的:“睡眠是一个深度、浅度睡眠交替产生的生理结构,并不是深度睡眠越多越好。我们可以通过做睡眠监测,来了解自己的睡眠结构,并对其进行改善,去靠近所谓的完美睡眠结构曲线。”

为此,高嵩和他的团队推出了一款“蜗牛睡眠”APP,通过检测睡眠过程中的呼吸来让用户了解自己的睡眠状况。

APP一经推出,在没有花经费宣传的情况下,蜗牛睡眠靠着用户自发的传播获得了3000万用户。这些用户给了高嵩源源不断的需求反馈使得他和他的团队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去改善APP 的体验,尤其是提高睡眠监测准确度。

随着创业过程的不断推进,高嵩渐渐发觉,创造“睡眠压缩仪”的梦想越来越远。“商业和技术研究始终不一样,要考虑回报养活员工。”这个心态的转变,正应了他那句“一入豪门深似海”。然而蜗牛睡眠还是做出了一款蜗牛睡眠智能枕,可以与APP结合使用,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也算是从软件到硬件的一步跨越。

当然,高嵩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一次监测数据能够反映当天的睡眠好坏,但从长期来看,低质量睡眠其实和疾病的相关性很大。”

长期有睡眠问题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有更高风险患上2型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和心血管疾病等。这说明,也就是说,通过监测睡眠获得的数据将可以帮助用户从多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这同时也为蜗牛睡眠未来在健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延展的可能。

科技进步终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包括睡眠

科技不仅为人类生活服务,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的生活习惯。

据高嵩介绍,在没有电灯之前,人们晚上睡觉分上半夜和下半夜两段:从七八点钟入睡到午夜醒来,吃点东西之后凌晨一两点钟会再次睡去直到日升醒来。

但一百年后,人类显然不是这样的作息状态,不仅把两段睡眠合并,因为电灯、电视、互联网的相继到来推迟了睡眠时间,甚至因为快节奏生活把平均睡眠时间从2010年的8.1小时压缩到了2015年的7.05小时。

“高科技电子产品固然可以帮助人类解决睡眠问题,能够快速入睡、提升睡眠质量,但同样也能帮助人类在状态较好或是特殊情况下保持清醒。”

高嵩也提到,随着无人驾驶等一系列智能科技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睡眠的场景也会发生改变,从家里到公共场所,从静止到移动……到那个时候,睡眠时间或许也能够被更好地利用起来。“睡眠有一个快速眼动期,是较为适合听觉和视觉学习的阶段,目前的科技有望将这个时间段利用起来,哪怕不学习,对知识的巩固也有极大的帮助。”

只不过,连睡觉都要用来学习和工作的时代,大家是否真的期待呢?

不过目前可以确认的是,中国的健康睡眠行业仍然在起步阶段,相比起欧美国家仍然较为落后。高嵩认为,目前中国无论是资本对健康睡眠行业还是学界对睡眠这个议题的关注程度都还远不及他们。

然而从病理比例来看,中国拥有38%的失眠人口和美国的20%失眠人口相比,中国的问题显然要严重许多。因此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健康睡眠消费市场。

但随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硬件行业的兴起,健康睡眠行业已经开始走向打造生态链的阶段,从产品、服务、器械等多角度去满足用户的需求,市场容量也又了成倍的扩大。

尽管高嵩的“睡眠压缩仪”还是一个设想,但就目前的科学对睡眠的了解,人们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好奇心,既有可能促使人类可以早一点迎接只需要睡3-5小时的未来。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